找到相关内容4367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由中台事件之教训—论述戒律与法律的互动关系

    违反兵  役法而坐牢。这明显是世俗法律和宗教戒规抵触的两难抉择  ,对强调“不杀生”的佛教尤其如此。  比丘(尼)戒就规定:不能往观军阵,有特殊因缘,可  以到军中去住两、三个晚上,但也不能去看人操兵或...

    释昭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2070403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人生篇(四)

    先请你做到不杀生,不偷盗,不邪淫。这是因为你去杀了生,偷盗了财宝,染污了男女色相,那你便是欠下了命债钱债与情债。一个欠了债的人,想要走就走,世间那有这样的便宜事!?有些人说,世间的猪羊鸡鸭等物是上帝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570433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四)

    想杀它。这好像好酒、好烟、好色的人一样,一看见就想要。试想想,学道的人,爱护众生本同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,怎样可以一看见众生就想杀它来食呢?所以,应当不要食肉。故经云:“以杀生者,见形起识,深味着故,不应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070438.html
  • 黑蛇总义

    也许有人会问:如果修行人已经断除了执著,杀盗淫妄是不是都可以接受了呢?当然不可以。密宗强调,虽然在修行人的境界中没有众生、杀生、善恶这样的执著,但是因为其他众生内心还有执著,这些行为会导致众生的痛苦,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670445.html
  • 释敬定:佛教的传播与民族性

    、商等平民阶级,为四姓中之第三位。(四)首陀罗(梵 cudra),译作农。又作输陀罗、戍达罗、戍陀罗、首陀、恶种、杀生种。乃指最下位之奴隶阶级,终身以侍奉前述三种姓为其本务。又前三种姓有念诵吠陀及祭祀...

    释敬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33470572.html
  • 莲修必读(2)

    月澄寒潭。未谙岐涂苦。那知此道甘。  五戒歌示憨月  受戒易。守戒难。莫将大事等闲看。浮囊渡海须勤设。一念差池全体残。理胜欲。便安澜。把定从来生死关。任他逆顺魔军箭。凛凛孤怀月影寒。不杀生。大慈仁。物...求生净土。思仁自今二十四岁。至寿盡。中间若杀一小鱼睱。乃至家中眷属。若有一人伤一蚊蚁。尊神是纠是殛。迅雷殛碎所著书板。临河见鱼。仰面见鸟。不思救度。反萌杀机。亦同此誓。梦寐见人杀生。不能至心称佛名號。发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070736.html
  • 千里学禅(1)

    想要得到安宁,你就要守五戒,假使你能做到不杀生,不偷盗,不淫邪,不说谎,不喝酒的五条戒律,你便不再在生命中苦苦挣扎。”  “生命是一场挣扎,”他跟着说:“因为生命是根据因果的定律。一切我们现在所遭受的...

    珍.堪冒顿.梅勒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170744.html
  • 大乘佛教伦理现代化重建课题试论

    般若三昧经》,大乘在家道乃以三归五戒为主,三归即不外是归命佛法僧三宝,五戒则指通行的「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」。很显然,三归五戒并非强制性的他律规范。又在另一早期的大乘经典《菩萨内习六...

    傅伟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95470794.html
  • 《大藏目录》与《蓝本入藏目录》比较分析

    及小动物生长之期,如外出,恐有  践踏草木虫类之嫌,岂不是有违杀生之戒?而在雨中行走亦有  损威仪,这种行为最初只有婆罗门教实行,佛教徒多不太注意  ,经常在雨期中穿着「七条衣」或「九条衣」来往,且对...

    释成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470851.html
  • 《三言》故事中佛教死亡思惟探索超越因果轮回后的涅盘世界

    关键。  他经过多灾多难的过程,得到醒悟而出家,但佛印不允从,「宦缘未断,二十年后,方能脱离尘俗。但愿坚持道心,休得改变。」以后苏轼在现实上修行而从此「不杀生,不多饮酒,浑身内外,皆穿布衣,每日看经礼佛...

    金明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2570852.html